梵谷與莫內對東方的日本美術興味濃厚,他們皆有以「日本橋」為題材的畫作,印象派的聖地吉維尼花園裡還特別搭了一座日本橋。

a667.jpg 

莫內「日本橋」圖片摘自網路

   家鄉屏東市中山公園也有一座日本橋,建於民國四年(西元一九一五年),彼時為日據時代(大正四年)。

a02~1.JPG

版畫「日本橋」圖片摘自網路

    小時候偶爾會與家人去中山公園遊玩嬉戲,記得國小六年級時,參加國泰人壽公司舉辦的寫生繪畫比賽,當時擷取的畫面正是以日本橋為主題的對景寫生,印象中並不是畫得很好,我的素描過於繁雜,經過我哥哥的潤飾才好些,後來還得了入選,現在回想起來,真是慚愧。

a10.1.jpg

奈良.東大寺「日本橋」

    來到日本之後發現日本橋有趣的地方,橋柱柱頭裝飾與唐朝古筆的筆帽頭飾,是同一樣式,亦即日本常說的「唐樣」,我所標註的主題「大唐遺風‧簡述正倉院珍藏之古筆」,是因有感而作,已於今年十月二十及廿七日刊在人間福報。

以下是全文:

a9.1.jpg

京都.天橋立「日本橋」柱頭裝飾

 

大唐遺風‧簡述正倉院珍藏之古筆

    日本奈良正倉院珍藏許多唐朝珍貴的寶物,其中有十七管的唐製毛筆,於天平時代(724—748)傳入日本。

    正倉院將每枝筆都編號列管,號碼從一號編至十七號,其中一枝「天平筆」未編號,是所有古筆中最大的一枝筆,大小近乎於一個人的手臂,僅用於奈良東大寺的大佛開光點眼。

    平安時代因源平之爭而掀起戰事,治承四年(1180)之兵燹導致東大寺大佛殿幾近全毀,經住持重源上人修復後,於文至元年(1185)完成改建,彼時因大佛殿之大佛重新開光點眼而啟用「天平筆」,筆管刻有「文至元年八月二十八日開眼 法皇用之 天平筆」銘文記述(如附圖一)。

a1.1.jpg  

(圖一)

    觀正倉院所藏之唐代毛筆,如見盛唐之風,大氣淋漓而不裝模作樣;這幾枝筆不止於實用,亦悅目可賞,另有一種素樸的大氣。正倉院所藏之唐朝十七支毛筆,有大楷、中楷及小楷,皆為質樸素雅的斑竹筆管(亦稱湘妃竹),富麗者筆管兩端鑲著雕金紋飾,顯得極為貴氣,最精緻者編為第一號筆(如附圖二)。

a2,1.jpg  

(圖二)

    然而,毛筆的保存極為不易,重要的是毛料能完整留下。由於傳統的製筆方式,毫毛的固定以動物膠為主要黏合劑,膠易腐壞故不利保存,也因此古筆的存世極為稀少。即使日本對於文物保存極為重視,但正倉院所藏之唐筆大多數仍不敵蟲害,而使毫毛脫落,如附圖二所示之一號筆的毫毛已脫落,僅存筆芯。

    正倉院所珍藏唐朝毛筆的筆頭甚短,與現代毛筆樣式有明顯差異,這筆有筆芯,所以即便毫毛損壞脫落,狀態仍還是完整的筆樣,它有個特殊的稱呼,名曰:「雀頭筆」。

    雀頭筆的製作程序繁複,採取卷芯法,即麻紙的筆芯佔筆頭五分之三,在中心的「芯毛」覆上卷紙,其次加毛,再次加紙,次又加毛,如此包裹約莫三段,雀頭筆關鍵技術是紙卷遇水不漲。正倉院所藏之唐筆一半以上的毫毛已脫落,僅存者無幾,尚保持原貌者第八號筆(如附圖三),是完整的雀頭筆。

a3,2.jpg  

(圖三)

    白居易於新樂府詩〈紫毫筆〉中言:「紫毫筆,尖如錐兮利如刀;江南石上有老兔,吃竹飲泉生紫毫,宣城工人采為筆,千萬毛中擇一毫。」唐代的毛筆以兔毫為最高級,尤其宣城製筆甚有名,因選料審慎,製作品質高超,而受到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,是每年都要進貢的「貢品」。目前,正倉院所藏之唐筆明確標示兔毫者,僅存者一管,編為五號筆(如附圖四)。

a5.1.jpg  

(圖四)

    唐代經濟發達文化繁榮,各種因素使工藝美術也隨之興盛,在藝術、技術、造型以及生產上,皆遠超過前朝。毛筆的造型亦豐富且多樣,由筆帽的形式可略窺一二,筆帽如闔上的雨傘,材質有紫檀、黃陽木及以斑竹等,筆帽尖有牙雕紋飾者狀似寶塔,其典雅富麗的形式,也一直維持到現代,

a6.1.jpg a7.1.jpg  

筆帽裝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局部放大

    常見日本庭園中的木製橋其欄柱造型,欄柱頂端寶塔樣皆是唐式,有大唐遺風。

a8.1.jpg  

大阪.「日本橋」柱頭裝飾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